close

YT影片在這裡

這是個人自己的職涯經驗分享,也許有很多朋友會有不同經歷。
        很多組織喜歡用KPI的概念來打考績,看似很公正,本來KPI的基礎應該是主管與部屬討論未來要完成的工作以及目標,然後用一段時間去執行,時間到了,部屬先自評,覺得自己對這些目標做得如何,然後一階一階主管給出分數,如果跟部屬自評差距過大,要與部屬討論並說明落差的依據是什麼?
這樣的制度看起來很公平和公正,但是,在台灣的公司,許多並非是照這樣的思考和脈絡去執行,很大的比例,就是走一個過水,把流程『應付』完就好了,會實際照原始概念去打出考績的真的是鳳毛麟角。
        在職場上,就是一個殘酷的社會,同事間,講好聽是『良性競爭』,但很多都是在『你爭我奪』,人前手牽手,背後下毒手,主管也是人,也會有家庭,也想升官發財,到老闆就是想賺進大把鈔票,所以,別傻了,厲害的主管或老闆,考評制度只是為了對勞工局『有交代』,留下『證據』,甚至,上市櫃公司還需要五大循環資料,其中一個是『人事循環』,所以,做資料才是這場考績遊戲的帳面,實質上,主管事先決定考績,先後順序,然後再從各個KPI項目『分配』分數,湊到他心中想給的考績,尤其是走考績制度的公司,多半應該會要求各部門『常態分佈』,若以現在常見的字母等級制,在主管心中的分配大概是這樣的:
(1) A以上:非常需要留住的部屬,工作上核心人物或是心腹;
(2) B:次一級部屬,還未打進核心或成為心腹;
(3) C:離職也傷不到主管和部門的對象;
(4) D:等於告訴這個部屬,『我希望你自己提辭呈,不要用資遣的』。
        一般常態分佈考績,A和C應該都是屬於較少的名額,80%的名額集中在B這個級距,所以打到D,真的沒有要留這個人的意思。
所謂工作核心人物,要嘛掌控要害技術,交出產品的關鍵人物;要嘛掌控重要客戶,收入的財神爺;
講到心腹,這就跳過工作能力問題了,也許是跟主管夠久的『忠心員工』,或許是夠信任可以談心的對象,或是這個員工可以幫主管其他事務,包括包打聽,拉人脈等等;
        多數認真工作的朋友們大概經常是拿B,有些主管還會把B和C的人用『輪流』的方式處理,拿到C以下考績的同仁通常會不服氣,主管很重要的工作是『如何安撫』拿到C的同仁接受。
        拿到A和B的朋友是值得請教主管要如何做,哪裡再改進,下次才有機會更上一層樓,C及以下的朋友,主管講的所有話其實都是廢話,問和反抗都是白做工,只是讓主管更討厭這個部屬,工作上,真的少做對事情沒幫助還會倒退嚕的事情:
        但,即使是B,個人也覺得沒什麼好主動去找主管討論的,主管對拿B的部屬有期待,自然會利用各種管道『讓你知道』,如果主管給了B,卻沒後續,去問原因,多半也都只是『制式答案』,給個理由和藉口罷了。
        拿B的朋友,比較切實的做法,不如研究和觀察一下,拿A的人在『忙什麼』,有可能忙送禮,忙打小報告,忙著跟主管交心或忙卡進關鍵位置,比如掌握關鍵技術或重要客戶,除了關鍵技術和關鍵客戶以外的事情,想辦法推掉少做。
最後結論,多半考績不是由下而上堆疊的,而是由上而下打出來的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熊爸 的頭像
    熊爸

    熊爸 教練 曾經@大眾駕訓班

    熊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